空气质量:
  2018年7月29日(00:00-24:00)北海市空气质量为一级、优,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   预计7月30日早上00:00到晚上24:00,北海市空气质量为一级、优,建议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

发布日期:2018-05-23 09:21     文章来源: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字体大小:  ]     打印文章

  北海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历来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先后有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海关、洋行、女修院、育婴堂、学校等一系列机构。作为这些机构办公、居住、通邮、传教、行医和办学的用房,在北海当时的郊区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西洋建筑,就是这一批西洋建筑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文物景观。2001年6月25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海近代建筑群名列其中。这是北海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对提高北海市的文化品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北海近代建筑群包括15座近代西式建筑。

  北海市近现代西式建筑群,是北海一百多年前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物,是研究北海近现代史、海关史、港口史、对外贸易以及建筑史的重要史料。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研究和开发利用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北海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英国领事馆旧址

    鸦片战争后的1876年,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条款之一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北海从此被沦为半殖民地。

  1877年英国在北海租民房设立领事馆。1885年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该楼是一座二层、长方形的西式建筑。长47米,宽12米,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附属建筑有宿舍、接待室、小礼拜堂等,面积为419平方米。馆址四周环境优美,百年樟木树围绕其间,英文阴刻的奠基石至今尚存,是中英《烟台条约》在北海的历史见证物,1924年馆址卖给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作圣德修院,后按原风格在东端扩建,面积1.154平方米是包括后来扩建这一部分。1999年10月初,因开通解放路工程的特别需要,将旧址往东北方向平移55.8米,即现在所在地。 

德国领事馆旧址

  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机构,于1908年撤出,历时23年。当时在航运和商贸方面,德国商船在北海的活动最为频繁。

  现存的德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905年,主体建筑长23.1米,宽18.5米,二层,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正门有门廊,门廊两边各有长10米的弧形台阶,四周环境优美。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一幢很美观的西洋建筑。 

法国领事馆旧址

    法国领事馆是外国驻北海时间最长的一个领事馆,从1887年建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该馆有段时间还兼代理葡萄牙的领事事务和兼代理中越边境东兴领事的业务。

  该馆旧址位于现在市迎宾馆内。主体建筑原一层,平面呈“凹”字形,长34.5米,宽20.7米,建筑面积636平方米。四周古木森森,花繁叶茂。是市迎宾馆的贵宾楼,曾接待过几十个国家的外宾。胡耀邦、江泽民、乔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该楼下榻过。该旧址是法国在北海建立外交据点的历史见证物。(该办公楼建于1890年,原为一层,有回廊。1973年加建一层)。

北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海关,解放前称北海关。是广西“四大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因海关大权操纵在洋人手里,故又称洋关。

  洋关大楼建于1883年,从1877年至1936年的50年间,关税收入就达900多万关平银两。这些关税全部上缴作为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当时北海关名义上是清政府所设,实际上是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工具。

  现存旧址位于市海关大院内。是一座边长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筑,高三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旧址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关税主权外丧的典型物证。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

    德国森宝洋行是德国在北海设立的商务机构。成立于1886年,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北海设立的最大洋行之一。并在北海建有洋楼及仓库数处。现位于市文化大院内,专办煤油贸易及代理招工等业务。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建于1891年,这是一座主体为二层券廊式建筑,主楼长18米,宽13.5米。附楼的建筑风格与主楼旧同,只有一层。主附楼总建筑面积563平方米,该楼保存较好。

  该旧址是外国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务洋楼中仅存的一座。它是外商在北海经营商贸、开办贸易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德国信义会旧址

    信义会原叫长老会,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该教会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为长老会在北海和合浦的总堂,各地都有它的分堂。

  该教会除在北海传教外,还开办德华学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学校的书本和该会创办的《东西新闻》报刊,都是在该所印刷,为我市早期的文化教育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存的信义会楼旧址建于1900年,为传教士居住楼。该楼长30米,宽17米,一层,建筑面积506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现为市公安局使用。它是德国长老会在北海开展传教的历史见证物。 

双孖楼旧址

  双孖楼原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1922年英国领事馆撤出后交由英国“安立间”教会使用,供英国传教士居住。1940年后,双孖楼曾先后为五所中小学的校址。抗战期间,广州教会学校“圣三一”中学曾转道香港迁到双孖楼办学。现为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宿舍。  双孖楼是两座相距32米的券廊式西洋建筑,两楼建筑面积各393平方米。因两楼造型相同,似孪生兄弟,故名双孖楼,是北海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为英国在北海建立外事据点和传教的历史见证物。

会吏长楼旧址

  1926年大革命时期,北海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从此,北海的“安立间”教会便改为“中华圣公会”。以后一些华籍教会会员也被加入教会的管理机构,但实际上,教务、经济大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该旧址约建于1905年前后。主体建筑长19.86米,宽10.48米,二层,建筑面积206平方米,主体建筑尚好。是当年神职人员会吏长居住和办公的楼房。

  该旧址是基督教会在北海设置管理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女修道院旧址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区的附属机构,十九世纪末期设在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堂右侧。主要培养合格的修女帮助做教区内各堂口的管理。

  1925年北海天主教会为女修院另在北海建新院舍。至1926年春,女修道院由涠洲迁至北海,至1958年停办。

  女修道院旧址现存两座房子。一座为长方形的两层楼房,长31.45米,宽8.7米。另一座为小礼拜堂式的建筑,长12.3米,宽6米。两座房子建筑总面积347.4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旧址现为市机关幼儿园使用。它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历史见证物。 

主教府楼旧址

  北海教区成立于1920年,是广东七大天主教区之一。负责管辖广东高、雷、廉、琼、钦、防等12个县市的天主教事务。主教府楼是北海教区“主教”的办公楼。“主教”是天主教的高级神职人员,有任免神父的权力。

  北海教区设有圣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婴堂、广慈医院等附属机构,其活动经费直接由罗马梵蒂冈经香港寄来。

  主教府楼建于1934年至1935年。主体建筑长42米,宽17.84米,二层,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因该楼建筑漂亮,环境优美,北海人把它称为“红楼”,是北海有名的洋楼之一。

  该楼旧址保存尚好,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设置教区管理机构的历史见证物。使用单位于六十年代在该楼加建了第三层,使原貌有所改变。

普仁医院旧址

  普仁医院又称英国医院,位于现在市人民医院大院内。1886年为英国“安立间”教会的传教士柯达医生创建,是北海第一所西医院,也是我国县、市一级最早的西医院,其附属医院有普仁麻风院。1952年,普仁医院改名为北海市人民医院。其旧址仅存八角楼和医生楼。

  八角楼为八边形三层楼建筑,高13.2米,边长2.75米,是北海当时的最高层建筑。八角楼下原有门诊部、候诊室、手术室、病房等建筑,现已无存。

  医生楼为二层的西洋建筑。长26米,宽12.9米,建筑面积671平方米。现为市人民医院库房。

  普仁医院为西方医学文化传入北海的历史见证物,是上一世纪末英国“安立间”教会创办北海最早的西医院的历史遗迹,故很有历史价值。

贞德女校旧址

  贞德女校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英国女义学,始于1890年,专教授女童班。课程有经书、地理、信扎等。1924年正式命名为贞德女子学校,也是北海最早的小学。

  该旧址位于现在的市人民医院大院内。建于1905年前后。二层,券拱结构,主体建筑长16.3米,宽8.65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现为市人民医院图书馆。

  在近现代,英、法、德、美等国的教会曾先后在北海开设了各自的教会学校,现仅剩贞德女校一座。它是西方教会在北海开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见证物。

涠洲天主堂旧址

  位于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堂,是清末“雷廉”地区一座最为宏伟的教堂。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同治八年,即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盛堂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教堂。这是一座具有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哥特式教堂”。教堂的顶端有许多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

  该天主堂主体建筑长51.6米,宽12.2米,高15米。钟楼高21米。附属建筑有女修院、神父楼等。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涠洲天主堂当时属法国“远东传教会广州天主教区”管辖,但又下辖雷州、钦州、防城、灵山、合浦等地的教堂,成为广东陆地西南地区天主教会的“首府”。

  该天主堂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地区的历史见证物。现由涠洲天主教爱国会管理。  

涠洲岛城仔教堂旧址

  涠洲岛城仔教堂,约建于1880年,由法国天主教李神父负责筹建,这座教堂称“圣母堂”。

  该教堂前面是一座宽4.5米,高14米的三层方形钟楼。钟楼正面雕有“圣母堂”三字。钟楼后面为建筑面积265平方米的长方形教堂。与教堂后角相连的是一座二层,建筑面积405平方米的神父楼。

  城仔圣母堂是一座较典型的欧洲乡村哥特式小教堂,是北海地区仅有的一座圣母堂,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涠洲岛的历史见证物。

  该教堂由涠洲天主教爱国会管理。

分享到: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北海市人民政府

桂ICP备06006473号

承办单位: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

网站管理:北海市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5000029